聂震宁:但为人间编好书
>>>全民阅读<<<
作者:聂震宁
《光明日报》新设“出版人说”专栏,约我撰稿,说说自己从业的经验和感悟。关于自己的编辑出版工作,近几年来,我已经说得够多的了,甚至前年还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一部小书《出版者说》,事实和修养都不容我再多嘴。可是,我想起了高贤均,这位曾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当代》杂志主编,已经在13年前,他55岁的时候,因罹患肺癌故去。贤均去世,我有痛失知己之感,至今想起,仍隐隐心痛。他如果活着,这时最应该来和大家说说。现在就让我来替他说吧。
先说说高贤均的业绩吧。
贤均在20多年的编辑出版生涯里,参与责编、复审和终审的各类书稿近三百部,约8000万字,要把这些图书一一列出,几乎可以成为新时期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半部编年史。挑重要的来说,他是著名长篇小说《白鹿原》的责任编辑之一,是获得过大奖和好评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活动变人形》《南渡记》《历史的天空》《突出重围》《英雄时代》《人间正道》《日出东方》《狂欢的季节》《乌泥湖年谱》《歇马山庄》的终审,参与编辑出版的名作还有《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流浪金三角》《协商建国》“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哈利.波特》(中文简体版1—3)等,主持过《当代》《中华文学选刊》等名刊和“蓝星诗库”“茅盾文学奖全集”“探索者丛书”“猫头鹰文丛”等著名丛书的编辑出版。这些图书或享誉一时,或传诵至今,一个编辑出版人,一生中能够主持或参与过其中一部两部的编辑出版,都可以引为编辑出版生涯的骄傲,觉得自己没有虚度时光,而他竟然是这些成果的主要编辑出版人,怎么不令人肃然起敬!
当然,还要说说高贤均的专业能力。
人文社许多编辑都承认,日复一日地读作品,编辑审稿,不免有时会产生审美疲劳的感觉,可是高贤均不会,一看到书稿,他会立刻眼睛发亮;文学出版在图书市场上忽冷忽热,不免有时会令人丧气,可是高贤均不会,只要一说到文学图书,他立刻会侃侃而谈。他是把文学出版当成了自己快乐莫如的人生大事。
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原是一家颇有名气出版社的退稿。作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转投给人文社的编辑脚印。脚印是有眼光的编辑,感觉不错。立即与当时正因心脏病在家休养的高贤均联系,并实话相告是兄弟出版社的一部退稿。贤均说不要管那么多,立刻要求送来看。他抱病很快看完,连夜给脚印打来电话,情绪激动地说:“我还真喜欢!这部小说写得好啊!这下四川又出了一个会写小说的作家。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来一个阿来。一定要好好编这本书。”《尘埃落定》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了,贤均以很大的热情主持了作品研讨会,此书连续印刷十几次,获得茅盾文学奖,并有多项版权输出,翻译成十四种文字在国外传播。
高贤均负责终审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我已经到人文社当社长。一天,贤均来找我,说军队一位作家徐贵祥送来了一部长篇小说书稿《凹凸山英雄记》,讲述抗战时期,几个逃难青年,找八路军的遇上了国民党,投国民党的撞上了八路军,以至于有了截然不同的归宿,故事写得很过瘾。他要和我讨论的是书中的主人公梁大牙,那是一个品行不端的青年,阴差阳错进到八路军,后来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将领,就为这个与众不同的形象,这部稿子已经被两家出版社退稿,咱们能不能出?他建议我作为社长,最好看看稿子。他是郑重其事的,我自然无可推托。后来,经过再次审稿,我俩形成了一致意见,认为主题是积极的,可以出版,但原来的书名有点儿暗喻和反讽的意味,建议作家另外拟一个庄重一些的书名,可以考虑改成《历史的天空》,把主题点出来:历史大潮,顺昌逆亡。我记得,当这些意见形成时,贤均顿时微笑起来,脸色潮红,一付如沐春风的样子。
贤均不仅具有出色的专业能力,更有着无比强烈的敬业精神。
许多人都知道,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的成功出版,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的何启治居功至伟,他联系作家陈忠实20年,可谓锲而不舍。高贤均常常以何老师的事例教育身边的年轻编辑。同时,他总要提到编辑洪清波,说洪清波在去西安陈忠实那里取到书稿后,立刻在旅途上日夜读稿,最先确认了这部书稿的价值,有力地推动了作品的及时出版。他却不曾提到过自己。直到他去世后,我才在陈忠实和何启治的回忆文章中了解到,正是时任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的高贤均领着洪清波一起在旅途上日夜读稿,及时完成了审稿工作,深深感动了作家。
那是1992年3月,高贤均和洪清波去成都开会,受何老师委派,顺道去西安陈忠实那里接受书稿。陈忠实把自己倾注了6年心血刚刚完成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书稿交给高贤均时,忐忑不安。事后陈忠实回忆,他紧张得“竟然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那时突然涌到嘴边一句话,我连生命都交给你们了,最后关头还是压到喉咙以下而没有说出,却憋得几乎涌出泪来”。高贤均当即做了一个既诚恳又职业的承诺:“我们会认真看,看完以后我们再交换意见吧。”陈忠实知道他们还要去成都,心想这部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书稿,走完全部审阅的过程少说也得两个月。可是,出乎作家意料的是,刚到第20天,他竟然接到了高贤均的来信。原来,高贤均和洪清波在旅途上读完了全部书稿,而且形成了完全一致的意见,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当代长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回到北京当天,高贤均就给陈忠实去信,高度评价《白鹿原》。陈忠实说自己“匆匆读完信后噢噢叫了三声就跌倒在沙发上,把在他面前交稿时没有流出的眼泪倾溅出来了”。作家接着写道:“这是一封足以使我癫狂的信。信中说了他和洪清波从西安到成都再回北京的旅程中相继读完了书稿,回到北京的当天就给我写信。他俩阅读的兴奋使我感到了期待的效果,他俩共同的评价使我颤栗。”
优秀编辑出版人的敬业精神,往往会给作者带来及时而强有力的鼓舞。自那以后,陈忠实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不离不弃,精诚合作至今。
高贤均去世,文学界、出版界震动。《光明日报》以“《当代》杂志主编高贤均逝世”为题发出消息,称“高贤均同志是中国新一代的优秀编辑出版家”,“为中国当代文学出版事业做出了十分重要的、不可取代的突出贡献”,介绍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还遗憾地表示,尚有很多应该做的工作没来得及做……”很多作家、编辑赶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送行,面对他的遗体,我和许多人都洒下了高尚的热泪。
高贤均去世了,他所编辑出版的许多书却一直矗立在书架上,许多作家都在长久地怀念他。陈忠实说:“他是一个文学的圣徒,心里只有文学。”徐贵祥表示自己作品的成功,首先要感谢“遇到了好编辑家高贤均”。阿来则为他拟了墓志铭:“在人间编好书,去天堂听妙音。”贤均既爱编好书又爱听音乐,可是他生前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编好书了,朋友们祈祷他灵魂安息,去天堂尽情地聆听美妙的音乐。
《光明日报》新设“出版人说”专栏,约我撰稿,说说自己从业的经验和感悟。关于自己的编辑出版工作,近几年来,我已经说得够多的了,甚至前年还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一部小书《出版者说》,事实和修养都不容我再多嘴。可是,我想起了高贤均,这位曾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当代》杂志主编,已经在13年前,他55岁的时候,因罹患肺癌故去。贤均去世,我有痛失知己之感,至今想起,仍隐隐心痛。他如果活着,这时最应该来和大家说说。现在就让我来替他说吧。
先说说高贤均的业绩吧。
贤均在20多年的编辑出版生涯里,参与责编、复审和终审的各类书稿近三百部,约8000万字,要把这些图书一一列出,几乎可以成为新时期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半部编年史。挑重要的来说,他是著名长篇小说《白鹿原》的责任编辑之一,是获得过大奖和好评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活动变人形》《南渡记》《历史的天空》《突出重围》《英雄时代》《人间正道》《日出东方》《狂欢的季节》《乌泥湖年谱》《歇马山庄》的终审,参与编辑出版的名作还有《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流浪金三角》《协商建国》“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哈利.波特》(中文简体版1—3)等,主持过《当代》《中华文学选刊》等名刊和“蓝星诗库”“茅盾文学奖全集”“探索者丛书”“猫头鹰文丛”等著名丛书的编辑出版。这些图书或享誉一时,或传诵至今,一个编辑出版人,一生中能够主持或参与过其中一部两部的编辑出版,都可以引为编辑出版生涯的骄傲,觉得自己没有虚度时光,而他竟然是这些成果的主要编辑出版人,怎么不令人肃然起敬!
当然,还要说说高贤均的专业能力。
人文社许多编辑都承认,日复一日地读作品,编辑审稿,不免有时会产生审美疲劳的感觉,可是高贤均不会,一看到书稿,他会立刻眼睛发亮;文学出版在图书市场上忽冷忽热,不免有时会令人丧气,可是高贤均不会,只要一说到文学图书,他立刻会侃侃而谈。他是把文学出版当成了自己快乐莫如的人生大事。
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原是一家颇有名气出版社的退稿。作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转投给人文社的编辑脚印。脚印是有眼光的编辑,感觉不错。立即与当时正因心脏病在家休养的高贤均联系,并实话相告是兄弟出版社的一部退稿。贤均说不要管那么多,立刻要求送来看。他抱病很快看完,连夜给脚印打来电话,情绪激动地说:“我还真喜欢!这部小说写得好啊!这下四川又出了一个会写小说的作家。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来一个阿来。一定要好好编这本书。”《尘埃落定》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了,贤均以很大的热情主持了作品研讨会,此书连续印刷十几次,获得茅盾文学奖,并有多项版权输出,翻译成十四种文字在国外传播。
高贤均负责终审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我已经到人文社当社长。一天,贤均来找我,说军队一位作家徐贵祥送来了一部长篇小说书稿《凹凸山英雄记》,讲述抗战时期,几个逃难青年,找八路军的遇上了国民党,投国民党的撞上了八路军,以至于有了截然不同的归宿,故事写得很过瘾。他要和我讨论的是书中的主人公梁大牙,那是一个品行不端的青年,阴差阳错进到八路军,后来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将领,就为这个与众不同的形象,这部稿子已经被两家出版社退稿,咱们能不能出?他建议我作为社长,最好看看稿子。他是郑重其事的,我自然无可推托。后来,经过再次审稿,我俩形成了一致意见,认为主题是积极的,可以出版,但原来的书名有点儿暗喻和反讽的意味,建议作家另外拟一个庄重一些的书名,可以考虑改成《历史的天空》,把主题点出来:历史大潮,顺昌逆亡。我记得,当这些意见形成时,贤均顿时微笑起来,脸色潮红,一付如沐春风的样子。
贤均不仅具有出色的专业能力,更有着无比强烈的敬业精神。
许多人都知道,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的成功出版,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的何启治居功至伟,他联系作家陈忠实20年,可谓锲而不舍。高贤均常常以何老师的事例教育身边的年轻编辑。同时,他总要提到编辑洪清波,说洪清波在去西安陈忠实那里取到书稿后,立刻在旅途上日夜读稿,最先确认了这部书稿的价值,有力地推动了作品的及时出版。他却不曾提到过自己。直到他去世后,我才在陈忠实和何启治的回忆文章中了解到,正是时任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的高贤均领着洪清波一起在旅途上日夜读稿,及时完成了审稿工作,深深感动了作家。
那是1992年3月,高贤均和洪清波去成都开会,受何老师委派,顺道去西安陈忠实那里接受书稿。陈忠实把自己倾注了6年心血刚刚完成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书稿交给高贤均时,忐忑不安。事后陈忠实回忆,他紧张得“竟然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那时突然涌到嘴边一句话,我连生命都交给你们了,最后关头还是压到喉咙以下而没有说出,却憋得几乎涌出泪来”。高贤均当即做了一个既诚恳又职业的承诺:“我们会认真看,看完以后我们再交换意见吧。”陈忠实知道他们还要去成都,心想这部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书稿,走完全部审阅的过程少说也得两个月。可是,出乎作家意料的是,刚到第20天,他竟然接到了高贤均的来信。原来,高贤均和洪清波在旅途上读完了全部书稿,而且形成了完全一致的意见,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当代长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回到北京当天,高贤均就给陈忠实去信,高度评价《白鹿原》。陈忠实说自己“匆匆读完信后噢噢叫了三声就跌倒在沙发上,把在他面前交稿时没有流出的眼泪倾溅出来了”。作家接着写道:“这是一封足以使我癫狂的信。信中说了他和洪清波从西安到成都再回北京的旅程中相继读完了书稿,回到北京的当天就给我写信。他俩阅读的兴奋使我感到了期待的效果,他俩共同的评价使我颤栗。”
优秀编辑出版人的敬业精神,往往会给作者带来及时而强有力的鼓舞。自那以后,陈忠实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不离不弃,精诚合作至今。
高贤均去世,文学界、出版界震动。《光明日报》以“《当代》杂志主编高贤均逝世”为题发出消息,称“高贤均同志是中国新一代的优秀编辑出版家”,“为中国当代文学出版事业做出了十分重要的、不可取代的突出贡献”,介绍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还遗憾地表示,尚有很多应该做的工作没来得及做……”很多作家、编辑赶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送行,面对他的遗体,我和许多人都洒下了高尚的热泪。
高贤均去世了,他所编辑出版的许多书却一直矗立在书架上,许多作家都在长久地怀念他。陈忠实说:“他是一个文学的圣徒,心里只有文学。”徐贵祥表示自己作品的成功,首先要感谢“遇到了好编辑家高贤均”。阿来则为他拟了墓志铭:“在人间编好书,去天堂听妙音。”贤均既爱编好书又爱听音乐,可是他生前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编好书了,朋友们祈祷他灵魂安息,去天堂尽情地聆听美妙的音乐。
【作者: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
注:授权发布,转载须统一注明来自长安街读书会公众平台:changanjie-read。
本期责编:任帅名
长安街读书会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近千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书友以书相聚,以学养才。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百科】【全民阅读】【党建】【智库】【好书推荐】【搜索最新】【客户端】查看更多。
标签: 看小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