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京东方:规模优势逐步凸显,迈向全球面板龙头
公司已经成为全球面板行业的领军企业。2016年全年,公司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市场占有率蝉联全球第一,显示器产品市占率跃升全球第二,电视产品市占率居于全球第三。2016年Q4,凭借进入苹果笔记本产业链,公司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市占率跃居全球第一。同期,公司大尺寸面板出货量超过LG,跃居全球第一。我们认为凭借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面板产业转移大陆之势不可逆转。公司未来仍将凭借规模以及技术优势,引领国内显示面板产业的成长。
LCD面板行业供需关系改善,公司进入稳定盈利期
由于行业供过于求,液晶面板价格在2015年至2016Q1期间持续下滑,行业加速洗牌。2016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大厂的产能退出,以及终端产品大尺寸化带来的下游需求的持续增长,面板行业供需关系显著改善,大尺寸面板价格持续回升,小尺寸产品价格止跌企稳,2016Q3公司业绩迎来拐点。站在目前时点上,考虑到未来行业产能增量有限,我们认为液晶面板供需在2017年将有望维持平衡,公司作为龙头将持续受益,步入稳定盈利期,强者更强态势明显。
大力布局OLED,有望实现弯道赶超
OLED面板是接力LCD的新型面板技术,目前已开始在部分大品牌终端旗舰机中使用,凭借优异性能成为高端机的首选。公司凭借自身技术和资金实力,大力布局OLED。公司的成都第六代柔性AMOLED产线将于今年投产,而绵阳第六代柔性AMOLED产线也将于2019年投产。公司在OLED领域量产进度仅次于韩厂,未来有望率先受益于行业快速成长的红利,实现二次成长。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2016~2018年EPS分别为0.05/0.27/0.35元/股。我们看好面板行业稳定盈利周期下面板龙头的表现,以及京东方在OLED领域的加速布局,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产品价格下滑的风险;行业景气度下滑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重大行业政策变化的风险。
1、专注显示领域20年,公司终成全球面板领军企业
1.1、显示面板制造行业:智能互联时代的基石
平板显示面板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主要的下游领域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显示器等,并且未来有可能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电子标签、智慧医疗等新兴领域扮演重要角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显示屏作为人机交互的界面,其市场规模正在随着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面板需求量和出货面积逐年攀升。
平板显示可以按照技术特点划分为液晶显示(LC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等离子显示(PDP)、场发射显示(FED)等。其中,OLED由于生产技术尚未成熟,良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价格较高,目前主要应用在小尺寸显示领域。而LCD依靠其在性价比、分辨率、耗电量以及参数多样化上的显著优势,是目前平板显示领域的主流技术,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1.2、京东方:全球面板龙头之势形成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成立于1993年4月,公司目前定位是物联网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从成立至今20多年来,公司始终专注于平板显示面板制造领域。近年来公司在原有显示业务基础上,成功切入智慧系统和健康服务领域,围绕“显示、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四大核心技术,实施“+互联网战略”,目前已经构建形成:显示器件、智慧系统和健康服务三大事业群。其中,显示器件事业包括TFT-LCD、AMOLED、虚拟显示和传感器等业务。智慧系统事业是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主要方向,包括智能制造、智慧屏联、智慧车联、智慧能源等业务。健康服务事业是以“信息医学和大数据”为基本特点,业务包括健康保险、健康园区、O2O医疗、整合医药、再生医学、移动医学等业务。
京东方自成立以来专注于平板显示面板制造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车载、数字信息显示、健康医疗、金融应用、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显示器件业务在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中的比例接近90%,是公司目前的主要业绩来源。
公司核心团队战略眼光精准,在本世纪初成功把握住了TFT-LCD技术的普及趋势,内生外延并举不断成长,奠定了国内面板龙头地位。在2010年到2015年之间,受益于智能终端下游市场爆发式增长,以及面板制造产能不断向中国大陆转移,公司不断增加新生产线,产能规模加速扩张,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全球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面板制造领军企业,龙头之势明显。
2016年全年,公司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市场占有率蝉联全球第一,显示器产品市占率跃升全球第二,电视产品市占率居于全球第三。2016年Q4,凭借进入苹果Notebook产业链,公司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市占率跃居全球第一。同期,公司大尺寸面板出货量超过LG,跃居全球第一。
截止目前,公司拥有11条半导体显示生产线。其中3条6代及以下TFT-LCD产线将逐步转向车载、工控、电子标签、医疗等显示细分市场和传感器等应用性产品。重庆、合肥和北京三条8.5代线将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对应液晶手机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类显示屏和32-65寸电视显示屏。福州8.5代线应用套切技术,将重点布局43寸电视显示屏和部分曲面产品。
LCD新产线方面,福州8.5代线已于2017年2月7日点亮投产并于2月24日实现客户交付,将应用MMG10切技术,主要对应43寸产品,正在量产爬坡中。全球最高世代线——合肥10.5代线扩产30K至120K/月,以进一步弥补65英寸及以上大尺寸产品的供给不足,18年投产后将提高公司在液晶面板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力。
柔性AMOLED方面,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已封顶,预计今年年中左右投产;绵阳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已开工建设,未来这两条柔性OLED的陆续投产将奠定公司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总的来看,公司的生产线品类丰富,协同效应明显,因此公司能够针对下游市场的变动灵活调整产品出货结构,业绩弹性高,相比其他厂商更具优势。
公司研发实力雄厚,研发支出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新增专利申请达7570件,其中发明专利超80%,海外专利超过三分之一,累计可使用专利数量超过5万件,位居全球业内前列。美国商业专利数据显示,公司进入2016年度美国专利授权量TOP40,年增长率超200%。根据汤森路透发布的《2016全球创新报告》,公司2015年已经跻身全球半导体领域第二大创新公司。公司在超高清LCD、AMOLED、传感器、透明显示、物联网、健康服务、量子点等多个前沿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有望结合自身规模和客户优势充分享受显示行业技术变革红利,横向切入新兴高弹性市场,迎接新一轮成长。
2、面板产能转移趋势明显,公司作为国内龙头充分受益
2.1、平板显示产业产能持续向大陆转移
2010年起,在国家意志助推下,伴随着国产终端品牌的逐渐崛起,全球液晶面板产能持续从日本、韩国和台湾向大陆转移,国内厂商出货量份额不断攀升。WitView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厂商在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LCD面板的出货量份额分别仅为1%、10%、2.9%和0.4%,而到2016年则分别增长至31.3%,24.5%、23.8%和25.3%。
2.2、公司充分享受产能转移红利,业绩持续高速增长
公司作为国内面板龙头,在2010年至今的产能转移大趋势下充分受益,不断新增高世代生产线,北京、合肥、重庆的8.5代线(TFT-LCD)陆续量产,产能规模持续扩大。相对应地,公司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80亿元爆发式增长至2015年的486亿元,扩大6倍以上,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3%,并实现了持续性盈利。2016Q1-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8.42亿元,同比增长25.87%,继续保持高增速。
如今,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了显示面板产业最大的下游市场。全球电视、PC、移动终端等下游电子制造业产能,包括模组生产和产品组装部分,大部分已经迁移到中国大陆,致使中国大陆目前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显示面板需求市场。具体来看,国产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攀升。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大品牌中,其中三个都是国产品牌,华为、oppo、vivo三大品牌出货量合计占到全球份额20%以上。在苹果、三星市场份额缩减同时,国产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不断攀升。2016年,华为出货量同比增长30.2%,oppo出货量增长132.9%,vivo出货量增长103.2%。
我们认为,随着国家意志的持续推动,以及大陆成为最大的下游市场,显示面板行业的产能仍将持续向中国大陆转移,并且大陆的面板显示产业链将逐渐向上游的核心设备和原材料拓展,实现进口替代。
公司作为国内面板行业龙头,拥有政策、资金、本土客户、产业链协同等多重优势,有望在与韩国和台湾的厂商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稳固全球面板龙头地位,继续引领国内显示面板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3、行业景气度提升,公司进入稳定盈利周期
3.1面板行业进入洗牌后期,行业集中度提升
2014到2015年间,国内新增高世代TFT-LCD生产线陆续实现量产,如京东方合肥和重庆的两条8.5代线(TFT-LCD),华星光电t2 8.5代线(TFT-LCD)等。与此相反,下游需求增幅明显回落,具体来看,智能手机市场在2015年告别高增长,出货量增速回落至20%以内,进入存量时代。产能过剩导致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期间,LCD面板价格持续下跌,行业进入洗牌期。
从供给端来看,由于洗牌期面板价格持续下跌,显示面板的总体产能扩张步伐自2015年开始放缓。国际大厂在低端a-Si LCD上的产能逐步退出,三星在15年关闭了5条生产线之后,16年又停产了1条5代线和1条7代线产能。LG在17年也将有两条小尺寸a-Si产线停产,且已经有两条该类产线转为其他用途。总体来看,中小尺寸面板产能在1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大尺寸面板产能扩张在17年以后才有望触底。
目前,面板行业新的产能扩张主要集中于AMOLED等新一代显示产品, 而LCD新增产能十分有限,17年预计新增的8代线仅有3条,分别是京东方福州8.5 代,友达新竹8.6代以及惠科8.5代产线。
另一方面,从需求端来看,尽管由于显示面板下游各应用市场增速的放缓,面板需求的增长也变得平缓。但各类电子产品显示屏“大屏化”趋势持续,三星、苹果等智能手机顶级品牌对大显示屏的应用,使得4~6英寸显示屏日渐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大尺寸显示屏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保持平稳上升;而作为大尺寸显示面板的主要应用市场,TV显示面板“大屏化”也是愈演愈烈,没有大屏手机操作灵活性的限制,TV的“大屏化”对消费者体验的提升更为显著,“大屏化”趋势更加凸显。
另外,车载显示屏及物联网的发展将扩大显示面板的应用领域,有望引领显示面板行业的新一轮增长。汽车智能化、电子化趋势势必会带来对车载显示屏的广泛应用,除了“大屏化”趋势外,“多屏化”也逐步普及,且车载显示屏对显示面板的寿命和稳定性有更高的要求,认证周期长,供应链及客户关系稳定等特点,也将使得车载显示屏的利润空间更加客观。
总结起来,站在目前时点上,考虑到国际大厂的产能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LCD产能净增量十分有限,而面板的总体需求则有所回暖,因此我们认为面板行业供需关系已经逐步改善,进入洗牌后期。
3.2、伴随行业供需关系改善,面板价格走高推动公司业绩放量
随着供需格局的改善,显示面板价格也开始回升,大尺寸显示面板价格从2016年Q3开始快速反弹,较高的利润率也吸引部分产能向大尺寸面板倾斜,小尺寸面板价格在2015年底以后也开始止跌,并于16年年中开始回升。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作为在高世代线、大尺寸面板产能持续投入的面板龙头,2016年Q3业绩明显回升,实现营业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44.2%,实现净利润7.5亿元。
我们认为全球面板行业已经逐步从原来多地区、多厂商之间频繁的价格竞争和剧烈波动的盈利周期中走出,未来随着行业竞争格局的向好,行业有望步入相对长一段时期的稳定盈利期。
我们认为未来面板行业将呈现强者更强的趋势,随着行业景气度提升公司将迎来业绩稳定放量,充分享受龙头红利。而在具备现金流和资金优势后,公司对于未来面板产能的投资也会更加积极,有望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
4、OLED加速渗透,公司积极布局可期二次成长
4.1苹果助推下,OLED新型显示加速替代
OLED性能卓越,成本降低
目前,LCD技术是终端显示屏幕的主流选择,但是下一代OLED显示技术优势凸显,成本降低,正在加速普及。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即有机发光二极管,与LCD原理不同,最大的区别是OLED在显示过程中由各像素点自发光,而LCD则是依赖背光板发光。
OLED在各方面优势明显。(1)显示效果好。OLED屏幕的显示对比度高,显示黑色时可以完全无光,达到纯黑;色域广,NTSC标准色域可以达到110%,而LCD一般只有70%~90%;视角广,自发光使得可视角度可以达170度。(2)更轻薄。OLED面板层数更少,去掉了背光板、增光片、部分偏光片等,材质也不同,所以相比于LCD重量更轻、厚度更小,平均可以减少约0.5mm的厚度,达到轻薄化的效果,这对目前在厚度下降上面临瓶颈的手机来说尤为重要。(3)能耗低。OLED屏幕可以只在需要发光的部位发光,其余部分不工作,从而降低功耗。在显示黑色时完全不发光,因此不耗电,省电效果明显。(4)可实现柔性效果。受背光板和液晶性质的限制,LCD屏幕难以实现柔性特点,而OLED具有柔性、可弯折的特点,可以使用在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等多种应用场景中。
OLED的技术逐渐成熟,成本下降,大规模应用预期强烈。成本是此前限制OLED普及的首要因素。然而伴随技术成熟,OLED成本不断下降,性价比渐超LCD。根据IHS的数据,AMOLED与LCD的成本已经十分接近,OLED的曾经的成本劣势正在转变为成本优势。
手机存量时代亮点难寻,OLED或成重要卖点
自2008年开始,随着苹果引领的智能手机浪潮兴起,全球消费电子零组件企业快速发展。而从2015年开始,智能手机逐步进入换机期,增速下台阶趋势已经确立。2015年国内手机市场销量4.38亿部左右,同比增长仅3%,智能手机市场宣告进入存量时代。在存量时代下,当消费者的基本使用需求已被满足,性能、审美和差异化三个维度成为手机厂商的角力场。尽管趋势已立,然而智能手机硬件仍然不可避免落入同质化陷阱。
OLED屏幕的优异性能表现正好满足了消费者对性能、审美和差异化的需求,将成为手机厂商实现差异化的利器,手机厂商势必不会放弃这一新战场,未来OLED面板将有望在手机厂商的中高端机型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苹果公司引领,引爆OLED需求
苹果公司引领下,OLED屏幕在智能终端上的渗透率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三星无论是在应用还是生产方面,都在OLED厂商中占主导地位。但仅仅依靠三星一家厂商的生产与使用,较难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成长,所以过去整个产业链发展相对缓慢。如今,以上局面随着苹果公司的介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苹果公司目前已经在其Apple Watch上使用OLED屏幕。另外,据各大媒体报道,苹果公司已经向三星订购OLED面板1.6亿块,并将在其2017年新款iPhone上使用,达到轻薄、省电、显示效果优化、甚至曲面屏等效果。这将成为苹果手机的新亮点,为其他品牌中高端机型树立新的风向标。
虽然之前OLED已经在三星产品中广泛使用,并做出了曲面屏,但苹果的应用才是OLED爆发的真正推动力。苹果对产业链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无可比拟,许多新技术在其他品牌的产品上应用可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经苹果公司加强并推广后,形势就会大不一样,金属机身、指纹识别等就是这种情况。
苹果也在积极引导和促进OLED产业链的成长和发展,如三星、LGD新建的部分生产线就是为了满足苹果的需求,鸿海收购夏普,加速推进OLED项目,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也是为了努力争取苹果OLED订单。下游生产商需求的旺盛也推动了上游材料、设备公司的发展。苹果公司的应用带动了OLED产业链的发展。
国内厂商跟进,导入OLED效果良好
国内厂商以前不用AMOLED很大一个原因是担心供应链安全,毕竟三星的话语权太大,而三星终端又是国内手机厂商的竞品。但是去年下半年开始,OPPO、Vivo大力导入AMOLED获得良好效果,所以在今年Q1新品中其他厂商都纷纷跟进。国内手机厂商如华为、OPPO、Vivo等在全球手机市场中出货量名列前茅,这些厂商应用也是OLED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4.2、公司积极布局柔性OLED产能,未来确定性受益
供需共振,面板厂商积极布局OLED
OLED市场规模的提升,一方面来源于智能手表、VR等新产品类型的诞生与应用,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在智能手机、TV等原有的产品类型中替代LCD屏幕,而后者是主要的需求和推动力。具有OLED屏幕研发与生产能力的厂商目前大多仍然以制造LCD屏幕为主,缺乏更大的投资与研发动力。而随着需求拐点的出现以及苹果的介入,OLED开始加速发展。
技术成熟使得OLED屏幕进一步完善,优势更为明显,潜在需求上升,存在很大的发展机遇。但OLED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原有的LCD屏幕需求的相对减少,同时各大面板厂商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和生产线建设,所以没有大力发展OLED的动力。
苹果的加入激发了整个OLED产业的热情。苹果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影响力使得众多厂商开始发力,原本处于落后地位的厂商也希望借此机会实现弯道超车,而处于领先地位的厂商则希望保持优势也积极储备,所以整个OLED行业将加速前进。目前各面板厂商纷纷布局,建设自己的OLED生产线。
除了日韩厂商加大AMOLED投资外,中国台湾地区的友达、群创和大陆地区的维信诺、京东方、和辉光电、华星光电、信利以及天马微电子等都在积极布局。
公司大力布局柔性OLED,弯道超车二次成长可期
京东方在OLED新型显示方面拥有长期的研发积累,目前共有三条生产线。未来,公司投资的重点将集中于AMOLED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大力布局新世代技术。
公司鄂尔多斯第5.5代LTPS/AMOLED生产线项目,是中国首条、全球第二条5.5代AMOLED生产线。该项目于2011年8月开工建设,并于2013年11月21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点亮投产。
公司在成都投建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目前已经封顶,预计今年投产,这是中国首条、全球第二条柔性AMOLED生产线。该项目投建完成后,京东方在中小尺寸高端显示技术的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能够使公司具备为全球品牌厂商提供高品质柔性AMOELD屏幕的能力。
公司在绵阳投建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目前已开工建设,和成都6代线总投资相同,均为465亿元,设计产能相同均为48K/月,预计将于2019年实现量产。该产线投产后将奠定公司在柔性AMOLED领域的领先地位。
我们认为,凭借公司在OLED方面的长期研发积累,并且随着今明两年公司两条柔性AMOLED6代生产线的相继投产,公司有望携弯道竞速之势一举超越台日竞争对手,实现二次成长,完成行业洗牌,从而与韩企形成稳定的鼎立寡头格局,进入盈利长周期。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2016~2018年EPS分别为0.05/0.27/0.35元/股。我们看好面板行业稳定盈利周期下面板龙头的表现,以及京东方在OLED领域的加速布局,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产品价格下滑的风险;行业景气度下滑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重大行业政策变化的风险。
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标签: 苹果13台湾版是什么型号